林芝巴松措绿波荡漾,湖畔鼓点铿锵,头戴五色经幡尖帽、身着祥云藏袍的舞者们踏歌而舞,身后雪山巍峨……
这祈求吉祥的古老梗舞,如今成了游客镜头里的鲜活风景,也敲响了西藏生态旅游富民的乐章。
桃花灼灼化作村民的真实收入
沿着318国道,有着“西藏桃花第一村”美誉的林芝嘎拉村,500亩野生桃林是天然的聚宝盆,灼灼桃花为村民带来了红火日子。
去年仅桃花节期间,灼灼花海便吸引游客11.5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340余万元。“去年村集体分红,我家就拿了4.3万元。”村民达瓦笑容淳朴。
嘎拉村的桃树上已经结满了果实。
而在雅鲁藏布江畔的立定村,总投资5500万元的“雅尼江畔第一村”项目正重塑村庄面貌。
村乡村振兴专干央吉拉姆指向不远处繁忙的建设工地:“援藏资金4000万元,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500万元的项目盘活了雅尼湿地核心区的生态资源。”
效益立竿见影:去年村民参与建设增收400余万元,户均5.4万元;村集体依托苯日景区码头租赁、观景台门票分红等,收入达119.17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3.04万元。
“00后”贡嘎次仁嗅到了机遇,他将自家8间房改建为民宿,单日收入最高可达千元。去年参加区人社局咖啡师培训后,今年桃花季他在村口支起小摊,通往大峡谷的车流能带来日销近百杯。加上家里桃、梨、樱桃等果树收入,他预计今年收入远超往年。“现在做旅游经济,比起以前只能放牧、种田,收入更多元。”
如今,生态旅游的红利,正化作西藏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获。
让生态颜值更具内涵
西藏各地区正深挖文化底蕴,让生态颜值更具内涵。
立定村红色展馆珍藏着一面特殊的国旗,1958年,首任村支书从北京带回布料,与村民一针一线绣成。这抹“红”,成为村庄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精神地标。未来,这里将主打“红绿交融”——湿地公园的碧波叠翠,与红色故事的薪火相传。
而旅游资源丰沛的工布江达县则着力创新旅游业态:巴松措国际漂流赛的浪花激荡,自行车越野赛的车轮飞驰,擦亮“户外天堂”名片;阿沛、念朗的地热资源开发,蔬果采摘、养鹿观赏等农旅融合项目,则丰富了“四季如画”的体验。
2025年上半年,工布江达全县接待游客164.8万人次,旅游收入9.2亿元,巴松措景区揽客30.6万人次。
距离立定村不远的雅尼湿地公园。
在山南,羊卓雍措这颗“藏地蓝宝石”在西藏旅游的壮丽版图中藏着令人瞩目的流量密码,去年举办的首届普莫雍错环湖自行车挑战赛,获得世界纪录认证,并被中国骑行地图推荐为精品骑行路线。
不仅如此,羊卓服饰、曲括子巴藏戏、江塘孔丝、曲宗谐旺、阿扎金银锻制技艺等10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。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的打隆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,每年藏历6月22日至28日如期举行。
【采写/拍摄】南方+记者 唐亚冰
【专题阅读】
【相关阅读】
粤货“闯”南亚有了高原新捷径:从这个陆地港出口省时近一月
从“14世纪”到“10后”:百年非遗湘巴藏戏的传承接力
宗山脚下多民族社区的“幸福密码”
千年非遗氆氇,“织”入世界版图
沙地芦笋飘香港岛!青藏高原有机芦笋首获“港澳通行证”
睇银河落人间!羊卓雍措内环线8月正式通车
高原上的“心”希望
格桑花开处:西藏西嘎门巴村的安居路
西科配资,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,股票配资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